
俗話說:「家有七年艾,郎中不用來。」艾灸是中醫針灸的療法之一,應用範圍十分廣泛,對於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等都有極大助益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說明,艾灸是利用艾絨或艾絨搭配其他藥物捏和成形,燃燒後置放在體表穴位上,藉以調暢氣血、溫經散寒,並治療疾病、加強自癒力。
相較於針灸用於治療,中醫師李明貞認為艾灸著重保健,其安全性較高,對於治療疾病、防病保健、養生美容都能收到相當功效。
尤其是在冬天,特別容易手腳冰冷的女性朋友,每天灸15至20分鐘,可讓手腳暖呼呼;有肩關節痠痛問題者,也可以運用艾灸溫經絡、通血脈;灸肚臍周邊則能達到暖子宮效果;也可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水分。
居家使用艾灸養生健體,除了可針對局部區塊進行,若想要單次多區塊使用,建議灸穴位的順序要由上而下,由胸腹面再到背面。要注意同一處不要停留太久,感到熱就移位,或一直移動,避免燙傷。
●曲池穴
取穴:手肘彎曲有橫紋的凹陷處外端。
作用:有明目固齒之效;有助於穩定血壓、血糖、預防中風。
●風門穴
取穴: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,與肩胛骨上角平行。
作用:可預防小兒感冒,治療過敏氣喘,加強抵抗力。
●湧泉穴
取穴: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、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/3處。
作用:可活躍腎經內氣、延年益壽;治療老年性的哮喘、腰腿痠軟無力等。
●足三里穴
取穴:位於膝下3寸位置。
作用:可促進脾胃功能,防止衰老,預防一切疾病及老人中風,因此又稱為「長壽穴」。
●關元穴或氣海穴
取穴:位於下腹部正中線,關元穴於肚臍下3寸處,又稱丹田穴;氣海穴則在臍下1寸半位置。
作用:調理不孕症、痛經、更年期障礙,也可改善老人家頻尿。
●五柱穴(中脘、巨闕、下脘、左右梁門穴合稱)
取穴:以中脘穴為中心,中脘,位於臍上4寸,居心蔽骨與肚臍之中間。中脘上2寸為巨闕穴;下2寸稱為下脘穴;左右旁開2寸各有一個梁門穴。
作用:治療慢性腸胃炎、老人胃口不佳、氣喘、慢性疲勞綜合症、糖尿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