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成語「三年之艾」出自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今之欲王者,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」意思是說,那些平時不得民心,卻希望統一天下的人,就像害了7年的病,需3年以上陳年艾草來治療一樣,因平時不栽培積蓄,終身都得不到。
艾葉被稱為「醫草」,是家喻戶曉的中藥。艾以葉入藥,性溫、味苦、無毒。艾葉不僅可以藥用,鮮嫩艾葉還可以食用,與米粉或麵粉調和做成艾糕是不錯的吃法。很多地區在端午節的時候,有將陳艾和菖蒲懸掛於門戶上「辟邪」。
3到5年艾葉最適合
但艾葉最主要的用法還是用於灸療,因為艾葉是為數不多能通12條經絡的藥物,人們常說的艾灸,就是點燃艾條,「煙熏火燎」體表穴位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。新鮮艾葉中含有較多葉油,具揮發性,燃燒後火力猛烈,不僅會產生有害物質,還會灸傷皮膚,損傷經絡,達不到慢火細灸使艾熱慢慢滲透到人體經絡的作用。
但艾灸用的艾草並不是越陳越好。2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艾葉,有的油脂過多,火力猛烈,有的油脂全無,易出明火,不能持久,均不適合艾灸燃燒溫和持久、藥效隨溫熏和熱力滲入機體的需要。特別是陳年的艾葉,由於一些藥用成分的流失,也不適合灸療,而3到5年的艾葉用於艾灸,是最適合的。古人能脫口而出「3年之艾」,可見人們對艾葉和艾灸早就有較深刻的認識。
艾灸有助治療慢性病
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」,話說到這裡,不得不提到艾灸對慢性病的調理和治療作用。艾灸是中醫非常古老的調理和治療方法,因其療效顯著而延續至今。因艾灸操作簡單,艾葉易得,作為家庭保健之用非常合適,有通經活絡、行氣活血、去濕逐寒、消腫散結等作用。
家庭一般只需要艾條懸灸或使用艾灸器溫灸就可以了,選擇關元、足三里、百會、湧泉、天樞等穴位即可。若是治療用,可由醫生定穴。要注意的是,由於艾葉性溫,一般濕熱體質、實體體質和陰虛火旺的人最好不要艾灸,或者體質改善後再行艾灸。